目前,中國正在悄悄為了把資金引向發達實體資產這個長期策略打造基礎。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通過私募股權基金等過橋資金載體,以一種被動的方式進行投資。中國已經通過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把外匯儲備引向對歐洲進行直接
- 2014-10-31
目前,中國正在悄悄為了把資金引向發達實體資產這個長期策略打造基礎。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通過私募股權基金等過橋資金載體,以一種被動的方式進行投資。中國已經通過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把外匯儲備引向對歐洲進行直接股份投資。例如,中歐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曼達林基金(Mandarin Capital Partners)已經利用中國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資金直接投資歐洲公司。同樣,另一家知名的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弘毅投資(Hony Capital)近利用政府資助的聯想控股公司提供的9億英鎊,收購了英國連鎖餐飲***PizzaExpress。此外,新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正在推動中國投資者的新一輪海外投資熱潮,投資者爭相利用上海自貿區對外匯較為寬松的管制以及對跨境貿易與投資的簡化監管框架。據估計,有6,000家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注冊,管理資產總額達3,250億美元,上海自貿區未來很可能會加快中國的境外民間投資步伐。 那么,中國如何才能利用其龐大的外匯資源來加大海外投資活動力度?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研究員俞樵建議,利用事前債轉股方式,把中國的大量外匯儲備重新配置到大型實體經濟行業中。據俞樵所述,這一方式包含一個三步驟的過程:,中國央行用美國國債換取中國投資實體的***(6.1094, -0.0051, -0.08%);第二,投資者用這些美國國債換取美國目標公司的股權;第三,接受美國國債的美國目標公司把這些美國國債作為抵押,為新投資項目籌集資金。 隨著通過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轉型來促進經濟再平衡,中國將設法通過社會保障、醫療保健及其他經濟利益來擴大中國人民的福利,以此改變民眾保守的儲蓄習慣,鼓勵他們增加消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可能會開始吸收自己過剩的儲蓄來支持其福利擴張計劃,而不是把資金借給其他。經濟學家普遍持有的看法是,工資水平持續上漲,金融行業自由化以及資本項目逐步開放可能會在中期內促使中國的經常項目盈余出現縮減,但這正是這份報告有意思的地方。該報告認為,全新的基礎設施、過剩的制造業產能以及向服務業的轉型將導致中國的投資率下滑,而下滑速度將會超過儲蓄率。因此,中國的“經濟再平衡”實際上可能會擴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距,導致未來幾年內持續出現盈余。IMF估計,到2019年,中國的經常項目盈余將會達到4,39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據桑亞爾所述,這股如洪水般的過剩資金可能會抑制長期資本成本。這樣有可能會把大量的投資資金引向美國及其他發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微博])下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提到的理由是歐元區以及幾個新興市場的經濟擴張較為疲軟。IMF總裁拉加德[微博](Christine Lagarde[微博])告誡說,全球經濟復蘇形勢“脆弱,參差不齊,受到諸多風險的困擾”,全球可能會經歷“一個長期低于平均增長水平的新平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