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過剩產能的形成與投資資本性質的構成的確有必要做個理清。到底是什么性質的資本更為熱衷于“大躍進”式的產業構建模式?解釋這一問題應該并不困難。比如,將國企中凡涉及挖掘機項目包括已投產和立項***今并未
- 2014-12-15
中國制造業過剩產能的形成與投資資本性質的構成的確有必要做個理清。到底是什么性質的資本更為熱衷于“大躍進”式的產業構建模式?解釋這一問題應該并不困難。比如,將國企中凡涉及挖掘機項目包括已投產和立項***今并未達產的在內,做個全面統計是。如果再將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于此的資金一并統計在內的話,相信事情一定會很清楚。重要的是,轉變不應只停留在概念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絕不應僅是針對產業和企業而言。否則,壓縮產能仍會像經濟周期一樣不時到來,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建立只能遙遙無期。 其實,眼下工程機械五金行業所經歷的,在裝備制造領域各分行業中具有普遍性,中國產業似乎總是在習慣性復制“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而無論經歷過多少次有如關公“刮骨療毒”般的痛楚也在所不惜。從紡織、白色家電,到汽車,再到眼下的工程機械五金、風電、光伏產業,大多如此。 前些年,在裝備制造領域大顯身手,壯懷激蕩的工程機械五金行業似乎很有成感甚***是有些許的自負。然而時過境遷。在遭受到2012年市場低迷的“重創”后,今年工程機械市場仍然呈現持續調整的走勢。這從行業內主要上市公司半年報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證。仍在消化中的庫存、應收款的沉重壓力、市場需求的低迷,使上市公司股價跌入“地下室”。眼下,更多的觀點都聚焦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上。但內容上多顯得空泛和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