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非織造產品完整意義上的定義包括4方面:原料資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環境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在使用過程張,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環境不會受到損害;以及廢棄以后能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或不對環境
- 2014-12-21
生態非織造產品完整意義上的定義包括4方面:原料資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環境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在使用過程張,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環境不會受到損害;以及廢棄以后能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或不對環境造成新的污染。生態化的非織造布綠色染整是未來非織造布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確保非織造產品生產和使用安全性的必經之路。然而,由于目前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技術和認識上的問題,因此,國際上將生態非織造布的認定標準分成兩種。 一種是以歐洲“Eco-Label”為代表的全生態概念。依據該標準,生態非織造產品所用的纖維在生長或生產過程中應未受污染,同時,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生態非織造產品所用原料采用可再生資源或可利用的廢棄物,不會造成生態平衡的失調和掠奪性資源開發,即所謂的廣義生態紡織品的概念。由于這一標準相當嚴格,目前滿足要求的非織造產品***,在非織造布染整加工過程中,涉及的有害物質主要包括可溶性金屬鹽、甲醛、五氯苯酚、農藥、致癌染料等。一般來講,給非織造產品帶來的生態影響和毒素危害的來源主要是染整助劑、生產印染助劑的原料、使用染整助劑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物。 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相關負責人Gavin曾在全球生態紡織品大會上表示,目前,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成員國正在討論關于部分非織造布專用染整助劑的禁用問題,但是***今還沒有像禁用染料一樣提出禁用染整助劑的品種,這主要是由于染整助劑的分子結構和復配成分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禁用助劑的難度。 盡管目前有些項目有明確的界限,如Oeko-Tex Standard 100所規定的生態產業用紡織品技術標注,但是大部分項目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只能參照一些其他的規定和做法,相對比較模糊。 “在生產中必須禁用有害物質物質或找出適當的代替品,另外在減少廢水、廢氣污染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使用污染少的產品、減少印花色漿進入廢水的量、使用低殘余單體含量的聚合產品以及低甲醛含量的粘合劑、交聯劑和其他化合物,只有助劑均采用無毒溶劑,才不會產生對人類和環境有害的物質。”